主管单位:河南省科技厅
主办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社长总编:胡 炜
社长助理:贾志远
编辑部主任:宋先锋
责任编辑:吴丹丹
编辑部:童殿程 欧阳曦 吴丹丹 石刘影
美术编辑:李婉婷
杂志社地址:郑州市政六街3号
国际刊号:1003-5168
国内刊号:41-1081/T
邮发代号:36-175
创刊时间:1985年
杂志开本:大16开
摘 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分离与对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城乡对立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消失,随着私有制和阶级最终消除,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城乡会逐渐走向融合。为此,课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逻辑判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指导意义,并提出了探索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坚持“四化一体”、统筹兼顾和循序渐进的三大原则。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作者简介:王绘栋(1990—)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与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研究》(编号13CKS001)
新型城镇化是对我国城镇化内涵的重新界定,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其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发展,这也是新型城镇化的“新”字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他们的理论和实践中创立了系统全面的城乡关系理论,给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逻辑判断
第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揭示事物的发展来自于其自身的运动规律,事物的发展是有方向的,且由矛盾的统一性决定,这个方向根据矛盾对立双方大小的变化而改变。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出现了向城市的偏移。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尤其突出。这时,消灭城乡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实现城乡融合也就成为了必然趋势。至此,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就由城市偏向转移到了城乡融合。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与矛盾,发展新型城镇化也就成为了当前解决城乡关系的重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指明了城乡关系发展的方向,表明了城乡融合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第二,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符合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规律。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城乡关系由差别对立走向城乡融合的相关条件,特别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废除了私有制这一城乡差别与对立的根源。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曾出现过。我国现阶段出现的城乡差别问题正说明了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还处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城乡关系发展规律的阶段,即城乡对立与差别这一阶段。虽然我国城乡发展还处于城乡差别阶段,但是我国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农业不再受工业的剥削,工农关系在地位上发生了转变。
2 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坚持的原则
首先,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四化一体”的原则。“新四化”作为我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新目标在党的十八大报告里被提出来,而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对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及科学技术几个方面的关系有过涉及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大工业尽其最大努力实现在全国的分布是消灭城乡差别的条件,可以看出,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城乡融合的最根本的动力。新型工业化是在以往粗放型工业模式基础上的创新,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科学技术不仅带给城乡经济上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人类思想的进步。信息化能够促进城镇化的质量和品质,能够为城乡之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自由流动提供技术支撑。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进行一切社会分工的基础,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更多的产品,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城乡分工。
其次,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里多次涉及到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的问题,他们指出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的生产为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农业生产效率对社会分工的水平和城市化的扩张速度和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他们还肯定了城市的中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在汇集了各种资源产生巨大规模效应之后超出城市的容纳范围则会不断地向周边乡村扩散和辐射,逐渐加快乡村城镇化的进程。显然,我们知道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差别和对立的产生。
最后,推进新城城镇化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目前城乡对立虽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那样严峻,但城乡差别较大却是现实。虽然我国在缩小城乡差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正在向消灭城乡差别与对立迈进,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城乡规律是吻合的。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我们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逐步发展以满足消灭城乡差别与对立的条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片面地在追求短期的效应。而应该从城乡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做好短期和长期规划的同时还要做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长期奋斗的准备。
3结束语
面临比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更加复杂的城乡关系问题及所面临的机遇,我们应该用扬弃的方法来发展我国的城乡关系,吸取教训,少走弯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揭示的城乡会从同一走向对立最终走向融合的规律符合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城乡融合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最终目标和归宿。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来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李克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J].行政管理改革究,2012,(11).
[4] 胡若痴.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4,(4).
[5]张文明.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人本”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